爱看古装剧的朋友,肯定常听到 “三妻四妾” 这个说法 —— 男主坐拥娇妻美妾,后院看似和谐,实则暗流涌动。可你知道吗?这 “三妻四妾” 压根不是古代婚姻制度的真相,律法上根本没 “三妻” 这回事,真正的规矩是 “一夫一妻多妾制”。从黄帝尧舜时期萌芽,到奴隶社会、封建社会盛行,再到新中国成立后被彻底废除,这套制度存在了数千年,不仅是古代社会等级的缩影,更藏着无数女性的血泪。今儿个咱就扒开这制度的外衣,看看正妻、妾室、通房丫鬟到底过着怎样的日子,为啥老话说 “宁做穷人妻,不为富人妾”。
一、先掰扯清楚:古代根本没有 “三妻”,律法只认 “一夫一妻”
咱先纠正一个常见的误区:古代从来没有 “三妻” 的说法,从律法层面讲,历朝历代都严格规定 “一夫一妻”—— 一个男子只能有一位正妻,多了就是 “重婚”,犯了律法,轻则罚钱贬官,重则可能蹲大牢。
展开剩余89%为啥这么规定?这跟古代的社会结构有关。正妻的地位可不是随便给的,她得是 “明媒正娶” 的,得有 “三书六礼” 做凭证:从纳采、问名、纳吉,到纳征、请期、亲迎,每一步都不能少,跟现在领结婚证加办婚礼的仪式感比起来,只多不少。而且正妻的出身往往跟丈夫门当户对,比如王公贵族的正妻,多是其他贵族家的小姐;普通地主的正妻,也得是清白人家的姑娘。
正妻的 “权” 也很实在:家里的中馈(也就是财政大权)归她管,后院的丫鬟仆妇归她调度,连妾室的去留,她都有发言权。更重要的是,正妻生的孩子是 “嫡出”,有优先继承家业的权利 —— 比如爵位、家产,基本都是嫡长子先占,嫡次子、嫡女再分,庶出的孩子想分一杯羹,得看正妻的脸色。
那为啥民间会传 “三妻四妾” 呢?其实是把 “妾” 和 “妻” 的概念搞混了,也可能是把个别特殊情况当成了普遍现象。比如有些朝代的王侯,可能会有 “侧妃”“夫人” 之类的头衔,但这些人本质上还是 “妾”,只是地位比普通妾室高一点,跟正妻比,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。还有人把 “媵妾” 算成 “妻”—— 媵妾就是正妻嫁过来时,陪嫁的姐妹或侄女,比如春秋时期就有这种习俗,但媵妾就算生了孩子,地位还是低于正妻,不能算 “第二妻”。
说白了,“一夫一妻” 是古代婚姻的 “基本法”,“多妾” 是在这个基础上的补充,而且只有有钱有势的人才能纳妾,普通老百姓大多是 “一夫一妻”,甚至还有不少娶不上媳妇的光棍。毕竟纳妾得花钱,还得养得起,不是谁都有这实力的。
二、妾室:看着风光,实则连 “物品” 都不如
古装剧里的妾室,往往穿金戴银、妆容精致,好像日子过得挺滋润,可真实历史里的妾室,处境比你想的惨多了。咱先说说妾室是怎么来的,主要就两个渠道,没一个是体面的。
第一个渠道是 “买卖”。古代有专门的 “人市”,有些穷苦人家养不起女儿,就会把孩子卖出去当妾;还有些是灾年里,父母为了活命,不得不把女儿卖给富人做妾。这些女子被买走时,连正经的婚礼都没有,大多是一顶粉色小轿从侧门抬进府,连正门都走不了 —— 这跟正妻 “八抬大轿从正门进” 的待遇,简直是天差地别。进府后,也没有 “三书六礼”,顶多就是主家跟牙人(也就是中介)签个契约,这契约不是婚约,更像是 “物品买卖合同”,把女子当成了可以交易的商品。
第二个渠道是 “权贵间的馈赠”。古代官场讲究人情往来,上级对下属满意了,或者同僚之间想拉关系,常会把家里的丫鬟、或者买来的女子,当成 “礼物” 送给对方做妾。比如唐朝有个官员叫李嵩,他的上司就曾赏给他两个美妾,还特意说 “这俩姑娘懂琴棋书画,给你做妾,帮你打理后院”。这些被当作 “礼物” 的女子,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,只能跟着主人的心意流转,今天在张家,明天可能就到了李家,跟件衣服、一把扇子没多大区别。
妾室的地位有多低?说出来你可能不信:她们可以被随意转赠、变卖,甚至杀死。比如明朝有个地主,因为小妾不小心打碎了他心爱的花瓶,就把小妾卖给了隔壁县的老光棍;还有更狠的,清朝有个官员,因为小妾跟管家多说了几句话,就说小妾 “不守妇道”,直接让人把她打死了,最后也没受到啥惩罚 —— 因为在律法上,妾室的地位 “比良人低,比奴婢高”,主人对她们有 “惩戒权”,只要不是故意虐杀,官府一般不会管。
更让妾室心酸的是孩子的问题。她们生的孩子叫 “庶出”,虽然也是主人的骨肉,但待遇跟嫡出差远了。首先是称呼,庶出的孩子不能叫生母 “娘亲”,只能叫 “姨娘”,平时得跟着嫡母(正妻)生活,跟生母的关系要保持距离;其次是继承,庶出的儿子想继承家产,得嫡母点头,还得看嫡出兄弟的脸色,大多只能分到一点残羹剩饭;庶出的女儿更惨,往往会被当成 “工具”,用来联姻,换取家族的利益。
所以老话说 “宁做穷人妻,不为富人妾”,真是一点没说错。穷人的妻子虽然日子苦,但好歹是家里的女主人,能跟丈夫平等相处,孩子也能光明正大地叫自己 “娘”;可富人的妾室呢?看着穿得好、吃得好,实则连基本的人格尊严都没有,一辈子都活在正妻的阴影下,连孩子都不能好好疼。
三、通房丫鬟:比妾室还惨的 “隐形人”,连名分都没有
在妻妾制度里,还有一个比妾室更底层的群体 —— 通房丫鬟。听名字就知道,她们的房间跟男主人的房间是连通的,方便随时伺候,说白了,就是男主人的 “贴身工具人”,连妾室那点可怜的名分都没有。
通房丫鬟主要分两类,每一类的命运都很坎坷。
第一类是 “婚前启蒙丫鬟”。古代男子结婚早,大多十几岁就成家,婚前对男女之事不懂,家里就会派一个丫鬟去 “教导” 他。这个丫鬟一般是从小跟着男主人长大的,或者是从外面买来的,长相普通、性格温顺,不会让男主人分心。她们的任务就是教会男主人房事,等男主人结婚后,她们就成了 “多余的人”—— 不能嫁人,因为 “失了贞洁”;也不能留在主家当普通丫鬟,因为知道太多私密事。大多时候,她们会被送到乡下的庄子里,或者留在府里当杂役,一辈子孤苦伶仃,连个名字都没人记得。
第二类是 “陪嫁通房丫鬟”,也就是正妻嫁过来时,带过来的丫鬟,最典型的例子就是《红楼梦》里王熙凤的平儿。正妻带通房丫鬟,主要是为了 “稳固地位”:一方面,让丫鬟伺候丈夫,能避免丈夫随便找别的丫鬟,减少妾室的威胁;另一方面,通房丫鬟是自己人,能帮自己盯着丈夫的动向,防止丈夫被其他女人迷惑。
平儿算是陪嫁通房里运气好的,最后被贾琏纳为妾室,有了 “平姨娘” 的名分,还能帮王熙凤管家里的事。可大多数陪嫁通房,没这么好的命。她们得夹在正妻和男主人之间,两头受气:对正妻要绝对忠诚,不能跟男主人走得太近,否则会被正妻猜忌;对男主人又得尽心伺候,不能让男主人不满意,否则会被赶走。而且她们能不能晋升为妾室,全看正妻的心情,大多时候,她们只能一辈子做通房丫鬟,连个孩子都生不了 —— 因为正妻怕她们生了孩子后,会威胁到自己和嫡出子女的地位,常会暗中下手,让她们无法怀孕。
通房丫鬟的待遇也差得可怜。月例银子比普通丫鬟多一点,比如普通丫鬟一个月几百文,通房丫鬟能有一两银子,但这点钱根本不够花。因为她们得打扮自己,不然会被男主人嫌弃;还得讨好正妻和府里的其他主子,经常要送点小礼物,比如给正妻买块布料,给老太太买盒点心,最后自己手里根本剩不下钱。要是犯了错,后果更严重:普通丫鬟犯错可能只是被骂几句、打几板子,通房丫鬟犯错,可能会被直接卖掉,或者送到庙里当尼姑,一辈子都出不来。
《红楼梦》里除了平儿,还有很多通房丫鬟的悲剧。比如贾琏的通房丫鬟 “多浑虫” 的媳妇多姑娘,虽然跟贾琏有私情,但始终没有名分,最后被贾琏的母亲邢夫人骂作 “狐狸精”,差点被赶走;还有贾宝玉的袭人,虽然也是通房丫鬟,最后却被嫁给了戏子蒋玉菡,看似有了归宿,实则是因为她 “心向宝玉”,被王夫人忌惮,故意打发走的。这些丫鬟,就像府里的 “隐形人”,默默付出,却连一点尊严都得不到,最后大多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。
四、制度下的悲剧:没有自主的人生,连死后都不能入祖坟
不管是妾室还是通房丫鬟,本质上都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。她们从出生起,命运就不由自己掌控:生在穷苦人家,可能会被卖掉做妾或丫鬟;生在富贵人家,可能会被当作礼物送给别人;就算运气好,能得到主人的宠爱,也改变不了底层的地位。
她们的人生,没有 “自主选择” 这四个字:不能选择嫁给谁,不能选择要不要生孩子,不能选择怎么过日子,甚至不能选择自己的死法。有些妾室因为没生儿子,被正妻陷害,最后被活活打死;有些通房丫鬟因为不小心得罪了主子,被卖到窑子里,一辈子受尽屈辱;还有些更惨的,因为主人家败落,被当作 “财产” 抵押出去,最后饿死在街头。
就算是死后,她们也得不到安宁。正妻死后能跟丈夫合葬,埋在祖坟里,牌位能进祠堂,享受子孙的祭祀;可妾室和通房丫鬟呢?大多只能埋在祖坟的边角,或者干脆埋在乱葬岗,连块墓碑都没有。有些刻薄的主家,甚至会把她们的尸体扔到荒山上,让野兽啃食,连个全尸都留不下。
有人会说,不是有个别妾室能得到善终吗?比如清朝乾隆皇帝的令妃,原本是包衣出身,最后被封为皇贵妃,儿子还成了皇帝。可你要知道,令妃是千万个妾室里的特例,她的成功离不开运气、智慧,还有皇帝的宠爱,绝大多数妾室都没有这样的机会。就像买彩票,中大奖的人永远是少数,大多数人只能空手而归,甚至赔上自己的一辈子。
这些女性的悲剧,根源在于古代女性地位的低下。在封建社会里,女性被当作 “附属品”,没有独立的人格,没有财产权,没有话语权,只能依附男性生存。而妻妾制度,就是这种不平等的集中体现 —— 它用律法和习俗,把女性分成三六九等,让正妻踩着妾室和丫鬟,让男性享受着绝对的特权,最后酿成了无数的悲剧。
五、回望历史:珍惜当下的平等,才是对过去最好的告慰
如今再回望古代的妻妾制度,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段段悲惨的故事,更是一种对当下平等自由的珍惜。新中国成立后,国家颁布了《婚姻法》,明确规定 “一夫一妻”,禁止纳妾,女性终于有了独立的人格,能跟男性平等地结婚、离婚,能选择自己的事业,能决定自己的人生。
现在的我们,不用再担心被当作 “商品” 买卖,不用再担心因为是 “庶出” 而被歧视,不用再担心连孩子都不能好好疼。我们可以跟喜欢的人自由恋爱,可以选择要不要结婚、要不要生孩子,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赚钱,实现自己的价值。这些看似平常的权利,在古代是无数女性梦寐以求却得不到的。
当然,现在社会还存在一些性别不平等的现象,但跟古代比起来,已经好了太多。我们要做的,是记住历史的教训,懂得自尊自爱 —— 女性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,我们有自己的思想,有自己的能力,有自己的价值。只有自己尊重自己,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;只有自己独立自强,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。
回望古代妻妾制度下那些受苦的女性,她们的血泪告诉我们:平等和自由来之不易,我们要好好守护。别让历史的悲剧重演,别让女性再回到那个没有尊严、没有选择的年代。这,才是对过去最好的告慰,也是对未来最好的期许。
发布于:江西省广州证券公司配资一览表最新,股票开通杠杆,交易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